您现在的位置:2021全年资料大全 > 教学管理 > 课堂教学 > 正文内容

翻身农奴把歌唱西藏换了人间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更新日期:2021-04-02 浏览次数:

   脱贫摘帽拥抱新生活2019年底,西藏贫困县区全部实现摘帽,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

   在这背后,是党中央一直以来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特殊关怀。

   从1980年到2010年,党中央先后召开5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每次都根据现实情况作出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举全国之力支持西藏。

   30年间,西藏累计落实投资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资1700多亿元。 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建设项目6600多个,资金投入230多亿元。 先后有6批4700多名援藏干部、数万名援藏人才奋战高原、无私奉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召开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西藏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提升到新高度。

   在2015年8月召开的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富民兴藏,就是要把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作为兴藏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和民生改善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让各族群众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20年8月,在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指出,做好西藏工作,“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何助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生改善?当地根据实际情况,产业兴区、扶贫扶智,助力经济发展和百姓增收。 据西藏自治区农科院蔬菜所马铃薯课题组(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拉萨综合试验站)负责人曾钰婷介绍,自2008年以来,她带领团队成员开展脱毒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足迹遍布西藏30个马铃薯主产县,“到目前,累计推广面积万亩,平均亩产3311公斤(增产%),总产量万公斤,总效益达到了万元”,不仅有力推动了西藏马铃薯的生产发展和农牧民增收,也促进了西藏马铃薯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西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不少年轻人转变就业观,积极返乡创业,投入到家乡建设中。

   日喀则江孜县90后藏族小伙儿旦增称来便是其中一员。 大学毕业后,他果断放弃“铁饭碗”回到家乡,为摆脱江孜藏毯的发展困境,他建立藏毯加工厂,吸纳周边贫困群众就业。 今年初,旦增称来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以前自己做藏毯的时候,一个月能有3000块钱的收入已经算是很高了,现在我们每个月工资6000多,而且还不用担心销路问题。 ”一位在旦增称来的工厂工作的编织者笑着说。 他们用勤劳双手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拥抱美好生活。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底,中央政府在“十三五”期间已累计向西藏投资3136亿元,超出规划投资额%。

   西藏发展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各族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从油灯到电灯、从土路到柏油路的改变,人均预期寿命从1959年前的岁提高到现在的岁……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西藏粮食产量万吨,肉奶类产量万吨,蔬菜产量万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5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98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 民主改革62年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西藏老百姓过上了美好富足的幸福生活。 可以说,民主改革使西藏社会制度一步跨千年,脱贫攻坚让西藏人民生活方式一步跨千年。

   共谱民族团结新篇章几年前,辜名忠带着妻子从四川老家来到克松,承包了几座温室大棚。

   “听说这儿搞大棚比老家收入高。 ”他说。

   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人生地不熟。

   “语言也不通,差点就‘打道回府’了。

   ”但很快,他们发现所有担心都是多余的。

   当地老百姓非常热情,经常到他那儿串门聊天。

   遇到事儿,找居委会就能解决。

   “他们非常好,像家人一样关心我们这些外地人。

   ”当地家家户户有牛羊,大棚里不要的蔬菜叶子就成了最好的饲料。

   “我们留着也没用,就叫他们拉走了。

   ”辜名忠一边忙着剥莴笋叶子一边说。 就在他们家大棚门口,记者看到洛桑顿珠正忙着装运,后备厢塞得满满当当。 “他们人好,我们家牛吃的都是新鲜菜。 ”洛桑顿珠操着浓重的乡音说。

(责任编辑:admin)
【字体: